在這邊談的產品功能取捨,指的是當產品開發團隊「發散」出許多產品應該有的功能後,最後該怎麼「收斂」成真正可以商品化的議題。

產品功能的取捨,是種藝術。所謂的藝術,就是沒有固定的原理原則可遵循,這一次的取捨方式都應該會和上次不一樣。所以Mr. PM在這邊好像也沒辦法說清楚應該怎麼取捨。不過倒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,筆者在做取捨的時候,到底做了哪些功課,才進行決策的。

必須做出取捨的原因,大概不外乎幾個:
  • 成本與效益的兩難。
  • 開發時程、預算與功能多寡的兩難。
  • 功能與物理限制的兩難(薄與散熱、全功能與輕盈、速度與省電…等)。
  • 功能複雜度與UI的兩難。
在此分享一些筆者在做決策之前,會做哪些功課:
 
使用者相關


  • 從現有類似產品的使用者觀察,來收集用來取捨的資訊。或找幾個使用者,請他們根據重要性排序產品功能,並說明理由,協助產品經理做決定。

  • 每項功能的使用頻率排序列表。有時候產品經理本來在考慮取捨的是甲、乙兩項功能,最後實際上,去掉很少用到的丙功能,反而可以保住甲、乙兩功能。人類都有思考的慣性,做這個使用頻率排序表,就是讓產品經理能跳脫「要捨去甲還是乙」的思考限制。

  • 利用危機感來排序功能列表。如同先前提到的文章,別考慮這個功能帶來的好處,而考慮沒有此功能的話,對使用者來說會不會造成緊張感。這個排序也是可以幫助PM用來跳脫思考慣性。

  • 每項功能都有功能,市場上也都有需求。可是每個功能的需求來源,都是同一群人嗎?別犯了目標市場游移不定的錯誤。在這邊產品經理另外要注意的是,不要拷打邏輯或數據,硬是想個情境或理由證明目標市場有需求。

  • 客戶在採買的時候,會考慮哪些功能?有些功能雖不常用或不實用,可是沒有此功能的話,客戶就不會買單。筆者最常舉的例子就是:LCD的無亮點保證,1、2個亮暗點根本不會影響使用,但是很多使用者沒有這個保證,就不想購買。

  • 有哪些功能,在市面上已有功能更強大的替代品(如:導航)。對導航功能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,偏好效能較佳的替代產品(較好的車機),而對於較差的跛腳功能,有需求但興趣不大(如:手機導航)。而那些對跛腳的功能有興趣的消費者,對此功能的使用頻率可能又偏低,是相對不重要的功能。這時候此類功能通常都可以捨去。

 公司內部相關


  • 第一件要考慮的事情就是,公司對此產品的目標是什麼。是打出品牌名聲?還是追求市占率?或是用來維繫客戶?公司的目標若是追求市占率,那麼炫但不重要的功能,就是會被捨棄的。

  • 如果把目標市場縮減的話,可以捨去哪些功能?產品經理可以模擬各種目標市場縮減狀況來捨去功能。縮減功能的同時,的一定要配合目標市場的縮減,才不會因此顧此失彼。

  • 一定得做出取捨的前提假設是什麼?是因為供應商做不出合乎要求的零組件?這些假設是否有可能被解決?將這些假設列表下來給大家review,筆者常因為做了這個動作,而解決了許多難解的問題。

  • 捨去這個功能的話,能否提高其他功能的價值?簡單的來說,就是不只單純的捨去A功能來完成B功能,而是要更進一步的提高B功能的價值。那麼A功能的捨棄就很有價值。

  • 國外是否有類似產品的經驗可以借鏡。

  • 執行使用者經驗測試研究,得到UI與功能取捨的參考資訊。使用者經驗的調查,若是只限於公司高層和產品經理這些有經驗的產業專家,那就會沒辦法得到真正「初次」使用的消費者之感想。國內太多廠商都忽略或投入太少資源在這個步驟上了。

  • 一定要今天做出取捨嗎?能否再多幾天得到更多資訊再說!
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要提醒產品經理,在面對取捨的時候,要將自己的心態,調整成「藝術家模式」。PM在此時應該試圖在血液中注入反叛因子,將個性轉變成不為了方便行事而輕易妥協,而是要努力追求不用考慮取捨的最佳方案。
 
要完成這種不用考慮取捨的最佳方案,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的。所以PM在面對公司內的不論是高官或RD要清楚明白的陳述PM心中那幅美麗的藍圖,一次一次的努力說服,來獲得RD打從心底的支持與認同,進而願意努力嘗試與突破;高層也才有機會願意繼續投注資源衝刺。
 
取捨是種藝術。產品經理,你,是藝術家。
幫我推一下--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mmustk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