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有個很有名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是這樣設計的。
一間密室裡面有一台電腦,這台電腦的功能就是以亂數出剪刀、石頭、布來與你猜拳。 現在受訪者A進入密室,輔導人員告訴他,他將要和電腦進行猜拳。然後開始在他身上黏了一堆感測器,來測試他腦袋中,在猜拳的時候哪些區塊是特別活躍。 過了一陣子,受訪者B進入密室,輔導人員告訴他,在電腦螢幕的另外一邊,有另外一個受訪者透過電腦要和他進行猜拳(實際上還是電腦用亂數出剪刀、石頭、布)。當然,在受訪者B上還是黏著一堆感測器,來測試他腦袋中,在猜拳的時候哪些區塊是特別活躍。 經過夠大的樣本實驗後發現,受訪者若是認之猜拳的人是個真實的人,他們腦袋中活躍的區塊,和認知到和電腦猜拳的人,大為不同。即使是做一樣的事情,可是腦袋中啟動的機制,卻是相差甚遠。 |
這個實驗和產品設計有什麼關係?
產品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的時候,尤其是在產品概念階段,對於產品幾乎一半靠想像,一半靠模型或圖畫,故產品設計人員腦袋裡想的是什麼,其實對產品成敗的影響很大。
你想想看,你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想些什麼?
- 技術門檻與核心競爭力?
- 競爭者比較與產品差異化?
- 互動人機介面與簡單易用?
想這些並沒有錯,不過重點是在於,產品經理本身已經是產品的催生者,對於產品有高度的了解和高涉入,你心目中產品的優點,或許對其他人來講並不明顯。這都是因為你沒有啟動腦袋中「與真人猜拳」的機制。
再加幾個想法在你腦袋中吧。
|
筆者後來參加了研討會,才發現我以前常用的這套機制,在設計的方法論中,有一套叫做Persona的方法論,它就是採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來進行產品設計。
不過基本上在我的經驗上,在設計產品的時候,不只要把這些適當的人物塑造出來,還需要能夠問出對的問題,才有辦法在產品概念設計的時候,就能夠朝正確的方向走,以上的四個問題,幾乎都是筆者我在設計產品時一定會問自己的問題,供大家參考。
幫我推一下-->
全站熱搜